2018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二)
发布时间:2019-11-29 作者:本站 浏览:4092 字号:大 中 小
尽管中国展览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尚处于展览大国向展览强国的转型期,展览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馆建设盲目化,整体利用率偏低
部分地区展馆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存在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场馆利用率偏低现象,最终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浪费;部分地方政府对展览业发展,规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建设过多、过快,在建设展馆时并未考虑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当地展览市场需求及展览业发展的规律,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纷纷建设新的展馆,最终导致区域性重复建设,甚至出现同一城市拥有多个展馆的局面。
根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与中展集团中国展览信息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展览馆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约为983万平方米,发展规模和速度已超过许多展览大国,但是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达到50%一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多达一半以上的展馆利用率低于10%,仅为顶级展馆利用水平的1/6,仅有14%的展馆能达到30%以上的利用率。
(二)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国展览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同产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借助于发达的经济水平,优越的地理位置,展览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导致中西部地区展览业的整体发展较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根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在境内举办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三地区展览数量和面积均超过70%,而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在展馆分布的地区差异上,展览中心基本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除典型的几个城市之外,分布较为松散,且不集中。在产业结构分布上,2018年,中国举办的展览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展览为主,两者展览数量占比65.2%,展览面积占比70.0%,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展览占比较低,占比仅在20%左右。
(三)专业化人才匮乏,管理效率较低下
当前,中国从事展览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项目组织、管理和策划等高素质人才较为稀缺,严重影响了展览经济的质量和最终效益。
从专业人才培养看,面对日益增长的展览人才需求,在目前培养体制下,展览类专业性人才输送不足,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较少;从展览从业人员的构成看,展览人才尚未形成职业化,从事展览行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展览经验欠缺,且流动性大;从管理结构看,展览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展览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造成展览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和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宣传促销到展场布置、活动安排,甚至为参展商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大大降低了展览的效率。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较滞后
当前,中国展览配套设施较滞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在配套方面,中国各项设施尚不健全,场馆设计和运作未做到人性化,仅考虑到场馆的建设,并未将住宿、餐饮、交通、银行、翻译、旅游等配套贯穿于整个展览的前、中、后各个不同阶段。以交通系统为例,国外展览业成熟国家交通网络完善,配置有专用货运站和集散中心,有的国家甚至设有专业机场,而中国大多数展览举办地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欠缺,配套设施落后。比如,北京国家展览中心位于人口聚集区,周边人口车辆流动频率较高,展览举办期间,极易造成拥堵,且展馆距离地铁口较远,给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很大不便。
(五)国际化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突出
相比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汉诺威世界汽车及车载装备展览会等国际一流品牌展会,中国北京、上海、广州虽然也举办类似主题展览,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品牌展览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国际化的展商比例较低,国际影响力不够。许多展览仅局限于国内某个区域,规模偏小,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此外,政府对于展览活动的干预较多,市场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在境内外举办的展览大多由政府、国有部门主办或参办。在二三线城市展览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往往采取强制命令方式办展,造成企业成本过高,展览质量低下,展览市场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一些展览业机构产权界定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最终导致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独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