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三)
发布时间:2020-01-15 作者:管理员 浏览:3576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展览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展览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共同成长,中国展览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在展览会数量、累计展览面积、展览场馆规模等多个方面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已经从政府主管部门、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展览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推动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展览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推动展览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分析与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纠偏措施,确保中国展览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展览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中国展览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市场在展览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强,产权关系不清限制了展览要素的流动。由于对展览会的商业属性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同时大众舆论导向又过多地强调展览业对主办城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而导致各级政府在中国展览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场在展览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从展览业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得很长,从主办、指导、出资补贴、领导出席等等众多环节,到处都能够看到政府的身影。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通常具有“跷跷板效应”,当政府在展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太大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市场活力的发挥。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领域,另一方要体现在要素市场领域,其中产权关系清晰是实现资本要素市场流动的前提,特别是在展览项目的并购方面,产权关系清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然而,我国很多知名展览会,有的主办、承办、支持机构数量众多,多种市场主体并存;有的举办历史较长,主办与承办机构经过了多次变迁,最终产权究竟如何划分?对不少展览项目来说目前依旧是一个难题。试想,连基本的产权归属都没有搞清楚的展览会,怎样来进行资本运作呢?所以,中国展览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工作还是要把展览项目的产权归属弄清楚。
第二,展览业中存在部分形式主义问题,参展商和买家的自由选择权得不到充分尊重。展览会本来是商业行为,采取与不采取哪种形式主要取决于主办方的市场决策。但是现实中,由于不少展览会是政府直接举办或者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因而必须在展商数量、观众数量、参会嘉宾影响力、国际化程度、成交效果等方面严格按照政府给定的指标进行运作,并由此滋生了形式主义问题。例如,有的展览会开幕的时候轰轰烈烈,各级领导、各路精英纷纷到会捧场支持,开幕式之后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有的展览会现场签约数量很多,甚至将平时已经可以签约的合同也转移到展览会上签署,以扩大展览会的成交效果,但实际落地项目很少;有的展览会,为了追求规模以获取财政资金支持,把不同题材的展览同期举办,简单拼凑;有的展览会洽谈的过程存在假买家、开会的时候存在假听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尊重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参展商愿意参展还是不愿意参展,他们具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在我国展览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大量政府主办或者政府支持的展览会,很多承办机构通常打着政府的旗号招商招展,导致不少企业和相关参展机构因碍于政府情面等非市场原因而不得不参展,从而使参展目的偏离了市场轨道,参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第三,一些政策偏离中性原则,造成不公平竞争。为了促进会展业发展,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会展业发展指导意见及会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毋庸置疑,这些鼓励性措施对推动展览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少政策措施为了刺激短期市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常按照参展人数、展位数量、展览规模、特装展位比例、国外展商比例等指标,作为选取受益主体的标准,有时甚至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选择扶持对象。这些举措大多以吸引外地项目为主,既没有考虑到本地企业的利益,也没有顾及到整个市场的公平。例如,在某省会城市出台的会展业奖励政策当中,将“引进展览规模在500 个标准展位以上,且其主办、承办单位的注册地不在本市”作为奖励条件,这对注册地为本市的会展企业就是事实上的不公平。
第四,营商环境存在盲区,参展商和主办方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展览会产业链条较长,需要海关、工商、公安、消防、交通等众多公共服务机构的支持,需要宽松的营商环境。很多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展览会,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推出了很多举措,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不同城市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安和消防,本来应该是给会展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两个机构,在个别城市却被业界人士指为阻碍会展业发展的“拦路虎”。展览业中有两类知识产权问题特别突出,一类是参展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另一类是展览会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展览市场上不仅参展商的产品、技术、商标、专利等得不到有效保护,存在大量参展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展览会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展览会自身,通常也成为被假冒的目标,市场上经常出现名称、标识、主题、内容等非常相似的展览会,让参展商和买家根本分不清谁是正宗的,谁不是正宗的。所以,一定要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参展商和主办方的合法权益。
第五,展览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中国展览业做大做强,国际化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国际化是双向的,既要欢迎国际展览企业来华办展,也要鼓励中国展览企业对外投资,赴国外办展;既要鼓励中国企业赴国外的展览会参展,也要吸引国外的企业来中国的展览会参展。但是,从目前中国展览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看,明显存在着“不对等的国际化”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国际展览企业在中国的业务远远好于中国会展企业出国举办展览的业务,中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的情况远远好于外国企业来华参加展览会的情况。从绿色环保角度看,展览业是一个高消耗的行业,每次展览会的举办,不仅大多数参展商需要搭建华丽的个性化展台,而且主办方还要将整个展览场馆的内外部公共区域装饰一新。而每个展览会通常只有5-7 天的时间,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每天都处于繁忙的“搭建- 拆除”工作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展览垃圾。如果使用的展具不环保、拆除的展台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给环境带来重大危害。
(二)中国展览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展览业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展览会的商品属性不够明确。展览会究竟是一个商业产品还是一个公共产品?实事求是讲,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定性。如果将展览会界定为商品,就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如果将展览会界定为公共产品,符合公众利益,但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提供,那么政府就应该积极主办。如果将展览会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既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同时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供给,那么政府的协助也理所当然。然而,从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实践看,既有很多完全依靠市场独立运作的展览会,也有很多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同时还有很多获得大量政府资金扶持的展览会。展览会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显然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
第二,政府对展览业过度参与是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源。对大多数没有得到政府资助的展览会而言,主办方必须按照市场规律严管控制成本,展览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顾客的评价,各种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环节自然能够得到控制。但是对大多数政府主办、政府支持或者获取了政府资助的展览会而言,主办方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如有多少企业利用特装展台、来了多少国外客商、签署了多少意向合同、邀请了多少国外政要等,这些指标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见得合理,但是不管是否合理,既然得到了政府支持,就需要按照政府设定的指标运行,从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形式主义。
第三,一些城市会展产业政策急功近利。各地出台的会展产业扶持政策之所以偏离了政策中性,从而带来不公平竞争,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政策制定人员理论水平不高,对产业政策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立竿见影”的政绩,希望政策出台后能够迅速看到成果。
第四,历史原因造成了部分展览会产权不清。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展览会的产权是清晰的,特别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运作的展览项目,产权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许多政府主办的项目、全国性行业协会举办的传统项目等,由于主办、承办单位复杂,项目产权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五,部门间考核指标不协调破坏了营商环境。在展览会举办过程中遇到的公共服务不到位、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属于典型的营商环境问题。公共服务之所以出现问题,一方面可能是个别工作人员不负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考核指标,这些考核办法与改善宏观营商环境的要求存在冲突等。知识产权问题既是一个国民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加以改进。第六,缺乏强制性展览业绿色环保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展览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不少协会和企业也在积极实践绿色环保理念。例如,很多展具制造企业开始推广绿色材料,生产可重复使用展具。可惜的是,由于绿色展具成本相对较高、行业缺乏强制性推广标准等原因,导致不少企业依旧使用非环保材料搭建展台。